神剑

铿锵姐妹葫芦画上写人生

———记农村优秀实用人才陈蓓陈蕾

本报记者布琳

在中咸阳村,一提到制作烫画葫芦的双胞胎姐妹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是一对有着先天性脆骨病的双胞胎姐妹,姐姐叫陈蓓,妹妹叫陈蕾。蓓蕾姐妹虽然都已满28周岁了,但却只有10岁左右孩子的身高。她们先天残疾,但却意志坚定,凭借自己的执著,闯出属于她们的一片葫芦天地。

来到陈蓓陈蕾家里,各式各样的葫芦和制作完成的葫芦烫画尽入我们眼帘。姐妹俩正在专心制作着烫画葫芦,由于订好货的葫芦商贩每个月都会按时来收购,她们每天从早上起床开始便一刻不停歇地赶制作品。对于旁人来说,这样的生活着实单调、枯燥,但在她们看来,制作烫画葫芦已是她们最大的快乐和满足。一手怀抱葫芦,一手拿着电烙笔在已勾勒好线条的图案间熨染上色,姐妹俩动作娴熟。顷刻间,葫芦上的人物便鲜活生动起来。

陈蓓和陈蕾出生在我县北汪乡中咸阳村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里,不幸的是这一对双胞胎姐妹都患有脆骨病,一不小心就会骨折。从小父母为了给她俩治病,四处求医问药,外债高筑,但都没什么效果。到了上学的年龄,眼看着同龄的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她们总是暗自伤心,因为家里贫困,加上又是习惯性骨折,童年基本上在病榻上度过,对普通孩子来说再正常不过的上学,对她俩来说仿佛成了一种奢望,父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不让陈蓓和陈蕾变成文盲,母亲来巧余找了一些旧课本,用仅有的初中文化知识教她们读书认字,学习些简单的加减乘除等知识,她想让女儿长大后至少能看懂报纸、看懂路标,成为有用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父母发现她俩特别喜欢画画,有时看电视也要把电视剧中的人物画下来进行对比,于是拿出家里仅剩的35元钱,为她俩买来素描基础书籍供她俩临摹,并请人教她俩画画,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陈蓓陈蕾画画的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家里面的墙壁上到处贴满了她们的画儿。

2003年初秋,有人上门到家里收购他们种植的葫芦,看到了墙上的画,就鼓励她们学习葫芦烫画。在这位“伯乐”的提点下,姐妹俩买了电烙铁来尝试在葫芦上绘制图案。因为没有美术功底,俩人学起来很吃力。开始她们不会在葫芦上画,因为在纸上是平面作画,而葫芦是圆形的,这个圆形的弧度怎么也掌握不好,但因为喜欢,她们彼此鼓励,也从未想过放弃。后来一个文水来的老师把她俩介绍到乔家大院,跟着那里做葫芦烫画的大师傅学习。于是陈蓓陈蕾看着样品,慢慢自己琢磨,遇到解决不了难题就认真地请教师傅们。在摸索中,她们不断积累经验,从葫芦的选择到图案的设计再到线条的勾画,无一不讲究。一部完美葫芦烫画作品的呈现,图案设计是其中一个关键步骤,若要将不同难度、不同风格的图案与葫芦本身的颜色和形态结合的恰到好处,需要在脑海里反复规划好再下笔烙烫,否则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在陈蓓陈蕾的认真研究刻苦练习下,葫芦烫画的技艺日渐精湛。制作的葫芦烫画作品成为了我县的特色旅游产品,并先后在“情系残奥”暨山西省第三届残疾人书画摄影手工艺大赛中荣获手工艺二等奖,在山西省首届“三晋巧姐”手工艺品评选活动中荣获雕塑类优秀奖,在中国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第八届葫芦文化艺术节葫芦雕刻技艺大赛上荣获二等奖,作品被中国残联华夏文化集团收藏,获邀参加首届“中国-东盟残疾人论坛”葫芦烫画项目才艺展示等,葫芦烫画不仅使得姐妹俩拥有自己的经济收入,也让她们从中找到了自信,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姐妹俩在2008年和2013年相继找到了意中人,并喜结连理。她们还用几年积攒的收入给家里翻修了房屋。当初可能成为父母“累赘”的残疾姐妹居然靠自己的收入盖起了新房,一时间在村里传为佳话。葫芦烫画的技艺使她们收获了自信,也赢得了尊重。先后获得农村优秀实用人才,县旅游产品开发先进个人,晋中市先进残疾人创业者,市“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

到现在,她们制作葫芦画已经有十多年了,虽然他们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饱受着视力减退,颈椎劳累的煎熬,但对于所从事的事业,她们的热情非但丝毫未减反而越来越高涨了。谈到未来,姐妹俩说,最大的心愿就是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店铺,再帮助和自己一样的残疾朋友掌握葫芦烫画这门技艺,让他们也可以自食其力,大家一起从事这项工作,把更多美的作品带给人们。听到这里,看着她们坚定的眼神,我们唯有将祝愿送给她们,祝陈蓓陈蕾早日梦想成真!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